RWA项目海外落地 发币主体选择新趋势

robot
摘要生成中

RWA项目海外落地的发币主体选择

随着RWA监管框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RWA项目开始在海外落地。RWA项目的核心是将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涉及代币发行时,由于各国法规对此都有很高合规要求,项目方必须"合规先行"。而发币主体的选择是代币发行合规问题中基础且关键的一环。

近年来,新加坡因开放的监管态度和完善的制度框架,逐渐成为加密行业创业者和投资人追捧的"加密天堂"。选择新加坡基金会作为RWA项目发币主体似乎也成了"理所应当"。

Web3律师25年解读:RWA项目落地海外如何选择发币主体?新加坡基金会仍是"香饽饽"?

基金会的概念及特点

虽然不同国家对"基金会"的定义和架构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基金会至少具备以下特点:

  • 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基金会为公益目的设立,运营所得收入仅用于再投资,不能向成员分配利益。与公司不同,基金会没有股东,只有成员。

  • 独立法人资格:基金会作为独立法律实体,拥有自己的资产和内部治理机构。部分基金会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日常运营管理。

与传统"基金"不同,基金会在法律层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加密行业选择基金会的原因

  1. 基金会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与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相契合,也符合Web3领域推崇的社区自治理念。

  2. 受以太坊基金会等知名项目的影响,基金会成为许多新Web3创业者的首选。

  3. 基金会在许多国家可获得税收优惠,有利于降低项目运营成本。

  4. 基金会制度框架完善成熟,且契合加密行业的各种现实需求。

  5. 年轻化的从业者对这种传统"old money"熟知的主体形式感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从法律角度看,完成代币发行并非必须通过基金会。项目方也可选择私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营利主体作为发币主体。选择基金会更多是出于项目宣发、运营成本、税收筹划等商业考量。

新加坡基金会概述

"新加坡基金会"更像是加密行业的惯例说法。新加坡法律中实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基金会(Foundation)概念。业内所说的"新加坡基金会"指的是被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实体,通常是担保有限公司。

之前选择新加坡基金会作为发币主体的主要原因有:

  1. 新加坡对加密行业持开放包容态度,审批较为宽松。

  2. 新加坡为代币发行提供了全球领先的法律框架和监管环境。

  3. 新加坡拥有发达的金融和法律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

  4. 新加坡与中国处于同一时区,便于沟通。

然而,截至2025年,新加坡当局已大幅收紧对加密相关基金会的审批。虽然法律上仍可行,但实践中基本无法通过审批。

Web3律师25年解读:RWA项目落地海外如何选择发币主体?新加坡基金会仍是"香饽饽"?

RWA项目的其他发币主体选择

  1. 美国基金会

美国监管机构对代币发行仍相对开放。美国基金会注册周期快,门槛要求简单。以科罗拉多州为例,注册非营利基金会通常一周内即可完成。

  1. 阿联酋基金会或DAO组织

阿联酋基金会架构与新加坡类似,但两国法系不同,在处理跨法域合规问题时需注意。

阿联酋已为DAO组织出台完整规章制度和监管框架。阿联酋DAO组织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非营利性特征。

随着币安与阿联酋主权基金的合作,中东加密发展前景值得期待。阿联酋基金会或DAO适合规模较大的项目。

选择美国基金会的注意事项

  1. 需取得相应牌照,如FinCEN的MSB牌照。

  2. 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可能影响长期合规运营。

  3. 美国金融和公司相关商法复杂,需了解联邦法和州法。

  4. 美国税务审查严格,需专业税务筹划团队支持。

在全球加密监管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项目方落地RWA项目时必须坚持"合规先行"。项目方需与专业加密行业律师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项目落地。

Web3律师25年解读:RWA项目落地海外如何选择发币主体?新加坡基金会仍是"香饽饽"?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CodeSmellHuntervip
· 07-10 23:35
越合规真能成么?
回复0
Pump分析师vip
· 07-10 23:35
就新加坡那套路 纯割韭菜玩法啊
回复0
PancakeFlippavip
· 07-10 23:26
美国又想赚钱了
回复0
SelfSovereignStevevip
· 07-10 23:11
老套路了 换汤不换药
回复0
consensus_whisperervip
· 07-10 23:07
新加坡又开始卷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