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傳奇交易員的成長之路:從負債到年入4000萬

從交易虧損到年入四千萬:一位Web3傳奇交易員的成長之路

他曾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後來投身風雲變幻的Web3世界;

他曾負債累累,在"20萬魔咒"中反復遭遇挫折;

如今他能夠多次通過單一幣種實現百萬美元利潤,年度收益超過4000萬

他三次登頂某交易平台帶單榜首,用實戰成績創造了驚人戰績:20000%收益率、單幣盈利140萬美元、跟隨者盈利180萬美元

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財富逆襲故事,更是一部充滿艱辛、深刻反思與持續成長的真實交易員進化史。

從負債Degen到年入4000萬:傳奇交易員"熬鷹"的爆倉逆襲與盈利祕辛!

一、從Web2到Web3:尋找突破口

每個傳奇故事的開端,往往伴隨着不爲人知的迷茫與掙扎。這位交易員的Web3之路,始於對現狀的不滿和對副業的渴望。2020年,因工作需要,他初次接觸到Web3這個新興領域,並在2021年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期貨交易生涯。當時的他並非孤注一擲,而是帶着謹慎和嘗試的心態。

"剛開始的本金很少,一個月一萬多工資,能拿出來三五千元來做交易。"他像極了無數初入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懷揣着對財富增值的向往,用部分薪水小心翼翼地試水。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一記重拳:"當時的結果就是有虧有賺,最後還是虧的比較多。"

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在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感受到了事業和生活上的雙重瓶頸。"經濟壓力,比如作爲男人該承擔的責任'買房買車,給女朋友更好的生活'",這些現實的考量,讓他迫切需要一份副業來尋求突破。Web3交易,便成了他當時眼中的那根"救命稻草"。

轉機出現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持續的交易和投入中,盡管整體虧損,但他並未放棄。他開始在某交易平台上嘗試帶單功能,並用一個名爲"all in crypto"的帶單號進行操作。"我在某平台上用'all in crypto'這個帶單號,半年時間實現了三倍收益,回撤也非常低,並因此收獲了第一批粉絲。"這次成功的帶單經歷,讓他下定了決心。"從那時候起,我就辭職開始獨立做交易,一路走到現在。"

二、獨特的學習方法:向實戰交易員求教

"每個人學習Web3的路徑是不一樣的。我比較'野路子',"他直言不諱。當大多數人埋頭苦學各種技術指標、K線理論時,他的目光卻投向了那些在實盤軟件中真實存在的、能夠持續盈利的交易員。

他的學習方法簡單粗暴卻極爲有效:"就是在各種實盤軟件裏看真實交易員的單子,去結識他們,想盡辦法加他們的粉絲羣、然後請教他們單子的邏輯。" 他強調,要學習的對象,必須是那些"實盤大盈利、又願意分享的交易員"。這種近乎"學徒式"的求教,讓他得以直接接觸到最鮮活的交易案例和最真實的操盤思路。

他坦承,從這些前輩身上學到的,並非一套刻板的系統性方法論,而是更爲寶貴的實戰經驗和避坑指南。"其實從他們那裏學到的,並不是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而是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少虧很多錢。" 這種經驗的傳遞,往往比書本上的理論更能直擊交易的本質。

虧錢是最好的教材,在反復虧損中摸索"盤感"。"按圖索驥,持續看真實交易員的分享和實盤操作,向他們請教每一筆交易是怎麼做的,爲什麼能賺、爲什麼會虧。" 這是他早期學習的核心。然而,光學不練假把式,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親身實踐,尤其是那些慘痛的虧損經歷。就這樣,一點點摸索,再結合自己不斷實盤、多虧錢,他慢慢就'虧'出了經驗。

三、突破瓶頸:終結"20萬魔咒",負債交易者的逆襲

從幾千元起步,做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這對於許多交易者來說已是不易。但他也曾一度困在所謂的"資金門檻"或"心理門檻"——他多次將資金做到20萬左右,卻又無一例外地虧回去,這便是他口中的"20萬魔咒"。這個魔咒的打破,伴隨着一次關鍵的行情捕捉和一次痛徹心扉的反思。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他坦言,那一波能做起來,"說真的,就是運氣。" 但運氣,也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24年三月到六月之間,其實出了兩波行情,一波是AI行情,一波是模因幣的行情,我剛好都抓住了。" 不僅如此,在這些大行情啓動前,他還精準踩中了一個新興領域的"第二春"。"基本上三波行情都喫到了,就讓我一下突破了資金上限。"

這連續三波行情的成功捕捉,如同神來之筆,讓他的資金體量實現了指數級增長。更重要的是,這次巨大的成功不僅讓他還清了所有負債,還積累了可觀的利潤。從那一刻起,他感覺自己終於可以"一直做下去",擺脫了此前反復虧損的陰影。

對於"20萬魔咒"和反復虧損,他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認爲,所謂的資金門檻,很多時候並非交易技術不過關,而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它更像是心理層面的——不是你指標沒學好、盯盤不夠努力、不會選幣,而是你性格、你心態還沒到位。"

在負債階段,他的交易已經變形,心態也越來越"水下"。他形容當時的自己是"虧得還不夠痛"。盡管已經虧了很多錢,很多單子,甚至有些單子價值幾十萬又悉數虧回,但這些都還不足以讓他徹底改變。"直到我虧到最後、實在不能再虧了,再虧真的就什麼都沒了,那時候才是真的'虧痛了',就解決所有問題了。"這種"虧醒"的體驗,如同當頭棒喝,讓他對交易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開始"非常謹慎地對待每一筆交易,每一單都老老實實去執行"。

四、獨特的交易策略:拋棄指標,專注事件驅動

這位交易員早期學過各種交易方法,如雙均線系統、EMA、裸K、斐波那契、波浪理論、道氏理論等,但現在除了偶爾看下裸K、均線和交易量,其他基本都不用了。"指標只能讓你點位開得更好一點,但它決定不了你最後能不能賺大錢。所以我現在基本上拋棄各種指標了,它們可能還掛在圖表上,但我不會用它們來做真正的技術分析。"

"別太迷信指標。我自己踩過各種各樣的多坑,曾經我也以爲找到了高勝率的策略,或者說'交易聖杯',但最後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認知是真的。"他舉例稱,某主流幣在震蕩行情下布林帶或許有用,但趨勢行情下則完全失效,因此不能迷信指標。

在做小幣種、小市值新興幣,或者一些偏冷門主流幣時,他最看重的就是——有沒有熱點事件驅動。因爲他這一輪大收益,基本都是靠"事件驅動"做出來的。比如,依靠某些宏觀事件,做空某幣賺到了100萬美元、並在後期順勢抄底另一幣種賺了130萬美元等等。再比如,某幣連續4天漲幅80%那波行情,他做多了一個項目,從100多萬做到500多萬,9單沒有一單虧損,淨賺400多萬。這些操作並不依靠指標,而是基於市場的"錯過情緒"、以及大平台"上幣規律"等認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做主流幣時,他則會順着行情操作。

"我的交易沒有系統,完全隨機應變的。我可以做任何行情,也可以有任何種類的止損方式。"他在做交易時的靈活度非常高,而且對槓杆的使用非常謹慎,實際槓杆遠低於名義槓杆。他交易單上顯示的10倍槓杆只是表面數據,實際槓杆大約只有5倍,且他會逐步建倉,實際操作下來約4.5倍。而且後期隨着資金量增大,他的槓杆反而越用越小,因爲低倍槓杆反而讓他"越敢拿、越穩得住",形成正向循環,盈利越來越多。

"真正讓資金滾動起來的是邏輯、策略和執行力,不是槓杆倍數;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認知,也不是槓杆倍數。"他分享道。

五、對粉絲的責任感

"我不割大家的流動性,因爲我是按照邏輯去開單的。"他坦言,自己所有喊出來的幣種,都是公開透明,沒有老鼠倉。就算自己是"老鼠",也是個明面上的老鼠。他從來不幹偷偷進場再喊單的事,且絕大多數粉絲都能跑在他的前面。很多時候,只要粉絲第一時間看到他喊的單子,收益率甚至可能他自己還高,所以才收獲了大批粉絲。

但是現在,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我發現有些項目開始把我當做'出貨流動性'了。現在整個市場流動性太枯竭,任何一個好事件,一旦我公開參與,可能很多人都會被掛在高位。所以現在我就比較謹慎了,也不想再做什麼'車頭'了。現在更傾向於偷偷賺錢,自己做邏輯,如果你們願意相信,可以跟着做;不願意也沒關係。我不會再主動公開自己的倉位了,因爲現在公開其實是對粉絲的一種傷害。"

六、對後市的看法和給新手的建議

談及對後市、以及主流幣價格的看法。他堅定的表示"我對某主流幣是永遠看不空的",當前不太可能出現極端"深熊",但他認爲後市仍會有25%級別的回調,等回調到位自己還是會選擇做多的。

對於那些想要"翻身"的新手用戶,他建議不要負債做交易,不要在二級市場上賭波動,而是直接參與項目建設,等積累一定的本金和認知,再考慮去期貨市場做"波段操作"。此外,他還建議新手用戶可以關注一些知名的實盤交易員。他們的管理資金基本都是在5000萬起步,很多甚至已經是過億級別。這些人真的都很值得大家去學習,他們的內容也都很有深度,看了就懂。

從負債累累到年入千萬的傳奇交易員,他的經歷充滿了戲劇性,也蘊含着深刻的交易智慧。他的故事和感悟,對於每一個在交易市場中摸索前行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数据酋长vip
· 9小時前
啊这 牛批牛批!
回復0
深圳骡子vip
· 23小時前
年入4000w还有功夫和你在这里逼逼,一天15万,一个小时5000u,打这么多字浪费几万u
回復0
NFT深呼吸vip
· 07-12 21:57
又来一个韭菜们做梦的故事
回復0
大饼霸霸vip
· 07-12 21:54
搁这儿吹牛批呢
回復0
月光玩家vip
· 07-12 21:52
割一年韭菜不如看一眼彩虹
回復0
钱包自毁专家vip
· 07-12 21:50
亏麻了靠讲故事赚
回復0
跑路预警官vip
· 07-12 21:38
年入4000w还在带单?小心割韭菜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