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Web3信任進化:從不可篡改到重復博弈的價值沉澱
Web3世界的信任基石: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在Web3領域,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視爲終極信任的象徵。然而,這僅僅是信任構建的起點,而非終點。
對於數字資產而言,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確實足以建立基本信任。比如比特幣2100萬枚的總量上限,以太坊上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或跨鏈交易的完成狀態,這些一旦被記錄在鏈上,就無需依賴人爲因素即可確保其可信度。
然而,對於運營商、金融機構、協議和項目方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只是一個基礎功能。真正讓人信任的,不僅僅是它"不能改",更重要的是它"不能離開"和"不願離開"。
Web3的信任之道,並非僅僅存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網路中,而是體現在各方之間持續不斷的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積累而成的,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周轉、履約擔保中自然沉澱下來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社區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構建,更是在一次次交易中確立和鞏固的。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一句簡單的"自己人",而是無數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在彼此利益交織的範圍內才能穩固存在。
這些商業社區或許比華爾街更早認識到,了解對方背景(KYC/KYB)只是建立信任的入門級要求:真正的信任,不是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靠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交易,在違約與守約的反復較量中逐漸形成的。
高頻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地下金融網路的本質,是一個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體系。它的客戶羣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了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泛華商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作夥伴調動資金,時間久了,他與中間的資金中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往復的交易關係。這種結構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是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體系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正是因爲違約成本高昂,人們才"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出現違約,不僅會導致當事人在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播,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這種機制雖然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違約者"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雖不是官方認可的,卻往往比官方渠道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可能不完全信任合同,但絕不會忽視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這些非正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資金中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內部人"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確實足夠了。但對一個商人、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應該只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刺------關鍵詞是"敢";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
但需要注意的是,"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換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這些年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當前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技術指標。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非正式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人,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後記
爲了讓文章更具有可讀性,本文主要聚焦於"重復博弈"的論述。在沒有充分了解對方背景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