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植入后门窃取百万加密资产 司法认定遭遇困境

加密货币世界的惊天大案:百万资产蒸发背后的内鬼与司法困境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货币的盗窃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案件不仅揭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复杂性和风险,还暴露了司法系统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面临的挑战。

案件始末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打开某平台开发的数字钱包时,惊恐地发现自己价值百万的加密货币已经消失无踪。经过调查,欧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中存在一个能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通过技术分析,欧某成功追踪到了可疑的犯罪嫌疑人信息。

随后,欧某向公安机关提交了刑事控告并成功立案。几天后,三名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他们都是该平台的前端开发工程师。

案件详情

根据法院判决书显示,三名被告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这起犯罪。他们在数字钱包中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的私钥和助记词,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预先准备的服务器中。

这三人共计非法获取了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数字钱包地址。然而,他们声称并未立即使用这些信息,而是约定两年后再行动。

案中案

然而,调查过程中出现了意外转折。实际转走欧某加密货币的另有其人——张某2,同样是该平台的前员工。张某2早在2021年就已经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的程序。2023年4月,他利用非法获取的数据,将欧某钱包中的加密货币全部转走。

司法困境

本案的审理过程中,暴露出司法系统在处理加密资产案件时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对加密资产性质的认定上:

  1. 部分观点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而是一种数据,因此相关犯罪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论处。

  2.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产属性,可以成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

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案件的定罪量刑。在本案中,四名被告均被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这一结果引发了争议。

专业观点

有观点认为,将本案定性为职务侵占罪更为恰当。理由如下:

  1. 加密资产符合刑法中"财物"的特征要求,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

  2. 被告利用职务便利,侵占用户托管在平台的财产,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3. 职务侵占罪的量刑区间更广,最高可达无期徒刑,更能反映本案的严重性。

结语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风险,也凸显了现行法律体系在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时的局限性。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法律能够与时俱进,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清晰、统一的指导。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Meme复读机vip
· 07-11 22:47
资产跑路太可怕
回复0
GasFeeDodgervip
· 07-10 23:54
又一个 Defi 惨案
回复0
GasWastingMaximalistvip
· 07-10 11:14
无链无往事
回复0
不明觉厉分析员vip
· 07-10 11:13
归根到底是人祸
回复0
TradFi难民vip
· 07-10 11:05
小心后门要命啊
回复0
熊市苦修僧vip
· 07-10 11:01
内鬼更可怕啊兄弟们
回复0
LiquidityHuntervip
· 07-10 10:52
内鬼可太坏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