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香港Web3嘉年华反思:行业困境与机遇并存
香港Web3嘉年华反思: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本文将对近期举办的香港Web3嘉年华进行反思,探讨行业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香港Web3嘉年华冷清背后的原因
本次嘉年华给人以冷清的印象,这种感受源于多方面因素。场地布局不合理、筹备不足、嘉宾邀请困难、项目方匮乏等问题都有所体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东西方之间关系的疏离。
西方面孔明显减少,反映出Web3领域中东西方文化和追求的差异。一些参与者将Web3技术成果视为投机工具,而非建设性力量。西方大公链倾向于将东方视为用户而非合作伙伴。
这种现状引发思考:是外界不愿接纳,还是行业内部存在问题?抑或各方追求的目标本就不同?
2. RWA叙事的再思考
RWA(Real World Assets)成为今年的主流叙事,但它与过去几年的热点话题(如NFT、铭文、Meme)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话题最终都会被认定为"正确"和"正义"。
然而,宏大叙事往往忽视了众多个体的权益。抓住主流叙事确实能带来增长,但留存才是真正的难题。当前链上应用仍然有限,且多数不属于日常刚需。
RWA领域的机构也面临着与Web2精英光环类似的挑战。一些自称能"赋能生态"的人,实际上可能连基本的钱包使用经验都缺乏。
相比之下,比特币生态对叙事并不那么在意,这或许是一个积极信号。毕竟,追逐叙事的人往往难以成功,而创造叙事的人则有机会翻盘。
3. 以太坊创始人面临的困境
以太坊创始人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可能导致个人或集体的悲剧。
作为年轻的天才,他的工作努力程度堪称行业第一。以太坊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年轻领袖的远见和潜力。然而,年轻也意味着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和误导。
他在各个会场的演讲中都坚定押注L2解决方案,这一方向有其合理性。然而,我们需要思考:是谁向他传达了这些观点?为什么这成为了他坚持的扩容方向?
如果L1本身足够优秀,是否还需要L2的存在?L2之间的鸿沟又该如何弥合?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的困境。
4. Web3游戏的困境与反思
Web3游戏领域依然充满热情,但现实却不容乐观。玩家、投资人都已清醒,只有一些执着者仍不愿放弃。
目前投入该领域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生态占位、防守定位和成本控制。然而,从"玩赚"到链上游戏再到社交平台游戏,这条路径似乎都成了陷阱。
Web3社区做游戏的激励效果,实际上不如参与铭文等活动。各个项目之间缺乏新用户引入,只是在内部循环导流,甚至出现联合造假数据的情况。
传统游戏公司进军Web3领域也面临挑战,无论是国内外大厂,都在Web3游戏留下的"废土"中挣扎。用户群体被惯坏,要么不愿上链,要么只关注金融属性。从零教育外部用户转入链上的成本过高,难以持续。
尽管如此,游戏本身仍是一个利润可观的行业。因此,Web3游戏可能会继续吸引一些执着的投资者。有人将当前60亿有效地址数比作1994年的互联网,期待未来的爆发。
5. 熊市来临?行业洗牌与重构
每个叙事迷茫期似乎都在香港大会前后出现。去年比特币亚洲大会后,铭文热潮迅速冷却。市场低迷导致项目方压力增大,非理性操作增多。
经历过多个周期的人都明白:熊市恰恰是Builder的机会。多年踩坑经验让人更清楚什么能存活下来。
"企业区块链"运动曾被视为死路一条,但随着L2的出现,又焕发生机。某些社区虽然能对主流行为提出批评,却难以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DeFi、NFT、元宇宙等概念都曾被寄予厚望,但最终广泛使用的只有稳定币及相关交易市场。
这轮损失最大的可能是VC(风险投资)。从曾经的指点江山到如今频繁被割肉,VC的处境大不如前。项目估值体系正在重构,老项目面临洗牌。
新的周期中,不宜过分迷信政策。香港的变化确实显著,但底层逻辑仍是"接受但别搞砸"。如今的市场已被机构主导,小型创业思路难以挑战现状。适应新规则或被淘汰,机构与创业者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6. 未来机会何在?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行业并非一无是处。铭文风波后,基础设施得到优化。Meme热潮留下了一批懂得洞悉需求的产品和精通底层技术的团队。
人才方面,行业完成了一轮用户教育普及,高校科研也开始转向,为未来奠定了人才基础。
方向上,公链开发已不再神秘,资金不再盲目追逐大协议。具有清晰商业模式和用户群体的工具层、应用层项目反而迎来了客观评价的机会。
密码学发展遇到瓶颈,用户操作对象也在突破限制。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行为难以用密码学证明,去中心化也并非万能解决方案。效率和技术瓶颈中蕴含机会,未来可能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融合。
在缺乏明确目标的当下,重要的是保护注意力,提升辨别能力,在周期波动中保持良好心态。
结语
对行业的失望源于早期过高期待。如果将Web3视为加密金融3.0,或许更加理性。
世界上总有一群追求自由的人,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工具和设施就足够了。
重要的是关注那些在本职工作中做到极致的人,而非被推特KOL和抽象话社区垄断信息源。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现在人们不再相信虚无的泡沫,而是追求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有现金流和商业模式的产品。从"市梦率"到"市占率"的转变,或许正是行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