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器签名在BTC跨链原子交换中的应用与挑战

适配器签名及其在跨链原子交换中的应用

随着比特币Layer2扩容方案的快速发展,比特币与其Layer2网络之间的跨链资产转移频率显著增加。这一趋势受到Layer2技术提供的更高可扩展性、更低交易费和高吞吐量的推动。这些进步促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交易,从而推动比特币在各种应用中的更广泛采用和集成。因此,比特币与Layer2网络之间的互操作性正成为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推动创新,并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强大的金融工具。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比特币与Layer2之间的跨链交易有三个典型方案,分别为中心化跨链交易、BitVM跨链桥和跨链原子交换。这三个技术在信任假设、安全性、便捷性、交易额度等方面各不相同,能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中心化跨链交易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撮合过程相对容易,因为中心化机构可以迅速确认并处理交易。然而,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完全依赖于中心化机构的可靠性和信誉。如果中心化机构遭遇技术故障、恶意攻击、违约,则用户的资金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中心化跨链交易也可能泄漏用户隐私,需要用户在选择这种方法时慎重考虑。

BitVM跨链桥技术相对复杂。它引入了乐观挑战机制,所以技术相对复杂。此外,乐观挑战机制涉及大量的挑战与响应交易,交易费较高。因此,BitVM跨链桥仅适用于超大额交易,使用频率较低。

跨链原子交换是一种实现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的合约。它是去中心化的、不受审查、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能实现高频跨链交易,从而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广泛应用。跨链原子交换技术主要包括哈希时间锁和适配器签名。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基于哈希时间锁的跨链原子交换存在隐私泄露问题。基于适配器签名的原子交换有三个优势:首先,它取代了"秘密哈希"交换所依赖的链上脚本。其次,由于不涉及这样的脚本,链上占用空间减少,使得基于适配器签名的原子交换更轻量,费用更低。最后,适配器签名的原子交换中涉及的交易无法链接,实现隐私保护。

本文介绍了Schnorr/ECDSA适配器签名与跨链原子交换原理,分析了适配器签名中存在的随机数安全问题和跨链场景中的系统异构和算法异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适配器签名进行了扩展应用,实现非交互式数字资产托管。

在随机数问题方面,Schnorr/ECDSA适配器签名存在随机数泄漏和重用问题,可以使用RFC 6979来解决。RFC 6979指定了一种使用DSA和ECDSA生成确定性数字签名的方法,解决了与生成随机值相关的安全问题。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在跨链场景中,UTXO与账户模型系统异构是一个重要问题。比特币采用UTXO模型,而Bitlayer为EVM兼容的Bitcoin L2链,采用账户模型。这导致在以太坊系统中无法预先签名交易,因为不知道nonce。解决方案是在Bitlayer端使用智能合约交易来实现原子交换,但这会牺牲一定的隐私性。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当使用相同曲线但不同签名算法时,适配器签名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曲线不同,适配器签名就不安全。例如,Bitcoin使用Secp256k1曲线和ECDSA签名,而Bitlayer使用ed25519曲线和Schnorr签名,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适配器签名。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最后,本文介绍了基于适配器签名的非交互式数字资产托管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在无需交互的情况下实例化门限支出策略的子集,具有非交互优势。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可验证加密的两种实现方式:Purify和Juggling。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

总的来说,适配器签名为跨链原子交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随机数安全、系统异构性和算法兼容性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适配器签名及其应用将在跨链交互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老钱包已哭晕vip
· 07-11 21:40
Layer2未来可期
回复0
Hodl熊本熊vip
· 07-11 18:37
原子互换好评捏
回复0
MEV猎手小张vip
· 07-11 18:34
值得深入研究
回复0
码农挖矿摆烂君vip
· 07-11 18:33
挖矿测试跑起来
回复0
戴上帽子说话vip
· 07-11 18:14
跨链这个大有可为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