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InfoFi与Web3内容传播结构性问题探析
Web3 内容传播的结构性问题:不只是 InfoFi
近期,Web3 社区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InfoFi 是否会造成"信息茧房"?经过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 InfoFi 本身,而是内容传播固有的结构性特征。InfoFi 只是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 InfoFi 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作用。对项目方而言,InfoFi 是一个加速器,旨在提高项目热度,增加用户认知度,从而促进互动和转化。项目方通常会分配预算用于 InfoFi 活动,同时寻求能够动员大型意见领袖的营销机构合作。
信息茧房的形成往往始于上层内容,而非普通用户。大型意见领袖接受广告并发布内容后,较小的意见领袖会跟风。再加上社交媒体算法的推荐机制,用户的信息流很快就会被同一项目的相似内容所充斥。
这种现象并非 InfoFi 独有。在没有 InfoFi 的时代,意见领袖也在轮流接受推广、撰写文案和发布广告。InfoFi 的出现只是让这种内容投放机制变得更加系统化和透明。
InfoFi 之所以被认为放大了原有的信息偏差,是因为它提高了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效率,但这种效率是建立在现有"注意力结构"基础上的加速,而非颠覆。项目方仍然倾向于将预算投向大型意见领袖,这些内容会率先上线。InfoFi 机制则激励了中小创作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内容,进而触发社交媒体算法将其识别为热门话题并持续推荐,形成闭环。
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源头相对集中,创作者的写作目标也类似:为了参与、获得积分和曝光,而非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项目。这导致用户看到的内容表面上不同,实际上却高度相似,逐渐产生被困在单一项目叙事中的感觉。
那么,用户的焦虑究竟源自何处?有人认为是内容重复性高,但这其实是项目预算结构决定的结果,而非 InfoFi 独有的问题。有人担心内容质量低下、AI 同质化严重,但实际上,InfoFi 的评分模型有对抗机制,过于机械化的内容很难获得高分。要获得真正高权重的分数,仍然需要依靠优质的叙事结构、观点和互动数据。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弱化项目上线的仪式感,二是引入自助投放机制。这样可以让内容看起来更自然,而不是官方主导的活动。同时,项目方应该避免提前公开空投规则,以防止用户为了奖励而刻意制造虚假互动。
理想的状态是,多个项目默默进行这种运作,用户形成一种预期:参与内容创作可能会带来意外收获,但主要动力是兴趣而非奖励。这种机制成熟后,InfoFi 将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工具,而是 Web3 内容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InfoFi 并未制造信息偏差,而是放大了原本存在的传播结构偏差。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传播结构更加健康,无论是通过提高参与门槛、优化激励设计,还是引导项目方更自然地设置空投预期,目标都是让内容本身变得有意义,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