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传奇交易员的成长之路:从负债到年入4000万

从交易亏损到年入四千万:一位Web3传奇交易员的成长之路

他曾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后来投身风云变幻的Web3世界;

他曾负债累累,在"20万魔咒"中反复遭遇挫折;

如今他能够多次通过单一币种实现百万美元利润,年度收益超过4000万

他三次登顶某交易平台带单榜首,用实战成绩创造了惊人战绩:20000%收益率、单币盈利140万美元、跟随者盈利180万美元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富逆袭故事,更是一部充满艰辛、深刻反思与持续成长的真实交易员进化史。

从负债Degen到年入4000万:传奇交易员"熬鹰"的爆仓逆袭与盈利秘辛!

一、从Web2到Web3:寻找突破口

每个传奇故事的开端,往往伴随着不为人知的迷茫与挣扎。这位交易员的Web3之路,始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副业的渴望。2020年,因工作需要,他初次接触到Web3这个新兴领域,并在2021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期货交易生涯。当时的他并非孤注一掷,而是带着谨慎和尝试的心态。

"刚开始的本金很少,一个月一万多工资,能拿出来三五千元来做交易。"他像极了无数初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怀揣着对财富增值的向往,用部分薪水小心翼翼地试水。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拳:"当时的结果就是有亏有赚,最后还是亏的比较多。"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在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感受到了事业和生活上的双重瓶颈。"经济压力,比如作为男人该承担的责任'买房买车,给女朋友更好的生活'",这些现实的考量,让他迫切需要一份副业来寻求突破。Web3交易,便成了他当时眼中的那根"救命稻草"。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持续的交易和投入中,尽管整体亏损,但他并未放弃。他开始在某交易平台上尝试带单功能,并用一个名为"all in crypto"的带单号进行操作。"我在某平台上用'all in crypto'这个带单号,半年时间实现了三倍收益,回撤也非常低,并因此收获了第一批粉丝。"这次成功的带单经历,让他下定了决心。"从那时候起,我就辞职开始独立做交易,一路走到现在。"

二、独特的学习方法:向实战交易员求教

"每个人学习Web3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我比较'野路子',"他直言不讳。当大多数人埋头苦学各种技术指标、K线理论时,他的目光却投向了那些在实盘软件中真实存在的、能够持续盈利的交易员。

他的学习方法简单粗暴却极为有效:"就是在各种实盘软件里看真实交易员的单子,去结识他们,想尽办法加他们的粉丝群、然后请教他们单子的逻辑。" 他强调,要学习的对象,必须是那些"实盘大盈利、又愿意分享的交易员"。这种近乎"学徒式"的求教,让他得以直接接触到最鲜活的交易案例和最真实的操盘思路。

他坦承,从这些前辈身上学到的,并非一套刻板的系统性方法论,而是更为宝贵的实战经验和避坑指南。"其实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并不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是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少亏很多钱。" 这种经验的传递,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能直击交易的本质。

亏钱是最好的教材,在反复亏损中摸索"盘感"。"按图索骥,持续看真实交易员的分享和实盘操作,向他们请教每一笔交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赚、为什么会亏。" 这是他早期学习的核心。然而,光学不练假把式,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亲身实践,尤其是那些惨痛的亏损经历。就这样,一点点摸索,再结合自己不断实盘、多亏钱,他慢慢就'亏'出了经验。

三、突破瓶颈:终结"20万魔咒",负债交易者的逆袭

从几千元起步,做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于许多交易者来说已是不易。但他也曾一度困在所谓的"资金门槛"或"心理门槛"——他多次将资金做到20万左右,却又无一例外地亏回去,这便是他口中的"20万魔咒"。这个魔咒的打破,伴随着一次关键的行情捕捉和一次痛彻心扉的反思。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他坦言,那一波能做起来,"说真的,就是运气。" 但运气,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24年三月到六月之间,其实出了两波行情,一波是AI行情,一波是模因币的行情,我刚好都抓住了。" 不仅如此,在这些大行情启动前,他还精准踩中了一个新兴领域的"第二春"。"基本上三波行情都吃到了,就让我一下突破了资金上限。"

这连续三波行情的成功捕捉,如同神来之笔,让他的资金体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更重要的是,这次巨大的成功不仅让他还清了所有负债,还积累了可观的利润。从那一刻起,他感觉自己终于可以"一直做下去",摆脱了此前反复亏损的阴影。

对于"20万魔咒"和反复亏损,他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所谓的资金门槛,很多时候并非交易技术不过关,而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它更像是心理层面的——不是你指标没学好、盯盘不够努力、不会选币,而是你性格、你心态还没到位。"

在负债阶段,他的交易已经变形,心态也越来越"水下"。他形容当时的自己是"亏得还不够痛"。尽管已经亏了很多钱,很多单子,甚至有些单子价值几十万又悉数亏回,但这些都还不足以让他彻底改变。"直到我亏到最后、实在不能再亏了,再亏真的就什么都没了,那时候才是真的'亏痛了',就解决所有问题了。"这种"亏醒"的体验,如同当头棒喝,让他对交易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非常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交易,每一单都老老实实去执行"。

四、独特的交易策略:抛弃指标,专注事件驱动

这位交易员早期学过各种交易方法,如双均线系统、EMA、裸K、斐波那契、波浪理论、道氏理论等,但现在除了偶尔看下裸K、均线和交易量,其他基本都不用了。"指标只能让你点位开得更好一点,但它决定不了你最后能不能赚大钱。所以我现在基本上抛弃各种指标了,它们可能还挂在图表上,但我不会用它们来做真正的技术分析。"

"别太迷信指标。我自己踩过各种各样的多坑,曾经我也以为找到了高胜率的策略,或者说'交易圣杯',但最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认知是真的。"他举例称,某主流币在震荡行情下布林带或许有用,但趋势行情下则完全失效,因此不能迷信指标。

在做小币种、小市值新兴币,或者一些偏冷门主流币时,他最看重的就是——有没有热点事件驱动。因为他这一轮大收益,基本都是靠"事件驱动"做出来的。比如,依靠某些宏观事件,做空某币赚到了100万美元、并在后期顺势抄底另一币种赚了130万美元等等。再比如,某币连续4天涨幅80%那波行情,他做多了一个项目,从100多万做到500多万,9单没有一单亏损,净赚400多万。这些操作并不依靠指标,而是基于市场的"错过情绪"、以及大平台"上币规律"等认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做主流币时,他则会顺着行情操作。

"我的交易没有系统,完全随机应变的。我可以做任何行情,也可以有任何种类的止损方式。"他在做交易时的灵活度非常高,而且对杠杆的使用非常谨慎,实际杠杆远低于名义杠杆。他交易单上显示的10倍杠杆只是表面数据,实际杠杆大约只有5倍,且他会逐步建仓,实际操作下来约4.5倍。而且后期随着资金量增大,他的杠杆反而越用越小,因为低倍杠杆反而让他"越敢拿、越稳得住",形成正向循环,盈利越来越多。

"真正让资金滚动起来的是逻辑、策略和执行力,不是杠杆倍数;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认知,也不是杠杆倍数。"他分享道。

五、对粉丝的责任感

"我不割大家的流动性,因为我是按照逻辑去开单的。"他坦言,自己所有喊出来的币种,都是公开透明,没有老鼠仓。就算自己是"老鼠",也是个明面上的老鼠。他从来不干偷偷进场再喊单的事,且绝大多数粉丝都能跑在他的前面。很多时候,只要粉丝第一时间看到他喊的单子,收益率甚至可能他自己还高,所以才收获了大批粉丝。

但是现在,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发现有些项目开始把我当做'出货流动性'了。现在整个市场流动性太枯竭,任何一个好事件,一旦我公开参与,可能很多人都会被挂在高位。所以现在我就比较谨慎了,也不想再做什么'车头'了。现在更倾向于偷偷赚钱,自己做逻辑,如果你们愿意相信,可以跟着做;不愿意也没关系。我不会再主动公开自己的仓位了,因为现在公开其实是对粉丝的一种伤害。"

六、对后市的看法和给新手的建议

谈及对后市、以及主流币价格的看法。他坚定的表示"我对某主流币是永远看不空的",当前不太可能出现极端"深熊",但他认为后市仍会有25%级别的回调,等回调到位自己还是会选择做多的。

对于那些想要"翻身"的新手用户,他建议不要负债做交易,不要在二级市场上赌波动,而是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等积累一定的本金和认知,再考虑去期货市场做"波段操作"。此外,他还建议新手用户可以关注一些知名的实盘交易员。他们的管理资金基本都是在5000万起步,很多甚至已经是过亿级别。这些人真的都很值得大家去学习,他们的内容也都很有深度,看了就懂。

从负债累累到年入千万的传奇交易员,他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也蕴含着深刻的交易智慧。他的故事和感悟,对于每一个在交易市场中摸索前行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分享
评论
0/400
深圳骡子vip
· 12小时前
年入4000w还有功夫和你在这里逼逼,一天15万,一个小时5000u,打这么多字浪费几万u
回复0
NFT深呼吸vip
· 16小时前
又来一个韭菜们做梦的故事
回复0
大饼霸霸vip
· 16小时前
搁这儿吹牛批呢
回复0
月光玩家vip
· 16小时前
割一年韭菜不如看一眼彩虹
回复0
钱包自毁专家vip
· 16小时前
亏麻了靠讲故事赚
回复0
跑路预警官vip
· 16小时前
年入4000w还在带单?小心割韭菜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