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DEX进化史:从边缘工具到链上金融枢纽
DEX:从边缘工具到链上金融枢纽的进化
在加密金融生态中,DEX一直是个引人深思的角色。它似乎永远在线,不会宕机、不会审查、不会跑路,但长期以来却处于边缘地位:界面复杂、流动性不足、缺乏热点。在DeFi爆发时,它被视为中心化交易所的替代品;在熊市来临后,又被当作"DeFi时代的遗产"。当行业关注焦点转向公链、AI、实物资产代币化等新叙事时,DEX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感。
然而,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线、展开结构来看,会发现DEX一直在悄然成长,并开始撼动链上金融的底层逻辑。曾经风靡一时的Uniswap只是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而Curve、Balancer、Raydium、Velodrome等项目则是它的不同形态。当我们审视AMM、聚合器、二层网络DEX的演变时,背后推动的其实是分布式金融底层的自我进化过程。
因此,我尝试跳出"产品对比"和"赛道趋势"的角度,回顾历史长线,阐述它的结构演变逻辑:
这是DEX的进化史,是关于去中心化"功能外溢"的结构观察,更是一条历史路径的展开。我也试图回答一个日益难以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在谈论Web3时,每个项目都无法绕开DEX?
一、五年DEX简史:从边缘角色到叙事中枢
1. 第一代DEX:反中心化的表达(EtherDelta时代)
2017年前后,当中心化交易所如日中天时,一群加密极客在链上默默启动了一个奇特的实验:EtherDelta。
与同期的某些中心化交易所相比,EtherDelta的交易体验几乎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交易需要手动输入复杂的链上数据,交互延迟极高,用户界面堪比上世纪的原始网页,几乎让普通交易者望而却步。
但EtherDelta的诞生,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好用,而是要彻底摆脱"中心化信任":交易资产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订单撮合完全在以太坊链上完成,无需中介托管,无需信任第三方。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甚至公开表达过对这种模式的期待,认为链上去中心化交易是区块链真正落地应用的方向之一。
虽然EtherDelta最终因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局限逐渐淡出视野,但它在区块链历史中留下了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径:DEX从此开始不再只是交易工具,而成为一种反对中心化的实践表达。
它或许不是当时市场的宠儿,但却为日后的Uniswap、Balancer、Raydium等项目埋下了基因种子:用户资产自持、订单撮合链上、无需托管信任 - 正是这些特质,成为日后DEX不断进化、衍生、扩展的基础框架。
2. 第二代DEX:技术范式转变(AMM的出现)
如果说EtherDelta代表了去中心化交易的"第一性原则",那么Uniswap的诞生,则是让这个理想第一次具备了可规模化的实现路径。
2018年,Uniswap发布v1版本,并首次在链上引入自动做市商(AMM)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订单簿撮合模式的限制。其底层交易逻辑简单却革命性 - x * y = k:这个公式是Uniswap的核心创新,允许流动性池自动定价,无需对手方或挂单。只要你往池子里放入一种资产,便可以按照恒定乘积曲线自动获得另一种资产。无需对手方、无需挂单、无需撮合,交易行为即等于定价行为。
这种模型的突破性在于,它不仅解决了早期DEX"没人挂单"就无法交易的鸡生蛋问题,更彻底改变了链上交易的流动性来源: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流动性提供者(LP),为市场注入资产并赚取手续费。
Uniswap的成功也激发了其他AMM机制的变体创新:
Balancer引入了多资产+自定义权重池,允许项目自设资产权重与分布;
Curve针对稳定币高滑点问题,设计了优化曲线,实现更低成本的资产交换;
某知名DEX则在Uniswap的基础上加入了代币激励与治理机制,开启了"流动性挖矿+社区主权"的叙事;
这些变体共同推动了AMM DEX进入了"协议产品化"阶段。不同于第一代DEX主要是理念驱动、形态粗糙,第二代DEX已经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产品逻辑与用户行为闭环:它们不仅能交易,更是资产流通的结构基础、用户参与流动性的入口,甚至是项目生态启动的一环。
可以说,从Uniswap开始,DEX第一次真正变成了能被使用、能生长、能积累用户与资本的"产品" - 不再是概念落地的附属物,而开始成为结构构建者本身。
3. 第三代DEX:从工具到枢纽,功能扩张与生态融合
进入2021年以后,DEX的演进开始脱离单一交易场景,进入了功能外溢与生态整合并行的"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DEX不再仅仅是一个"换币的地方",而逐渐长成链上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核心、项目冷启动的入口,甚至是生态结构的调度器。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范式转变之一,便是Raydium的出现。
Raydium诞生于Solana链上,是首个尝试将AMM机制与链上订单簿深度整合的DEX。它不仅提供基于恒定乘积的流动性池,还能将交易同步至Serum的链上订单簿,形成"自动做市 + 被动挂单"共存的流动性结构。这种模式结合了AMM的简洁与订单簿的可见价格层级,在保持链上自主性的同时,大幅增强了资金效率与流动性利用率。
Raydium的结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AMM优化",而是DEX第一次在链上尝试引入"CEX体验"的分布式重建。对于Solana生态中的新项目来说,Raydium也不只是交易场所,更是启动场所 - 从初始流动性到代币分发、挂单深度、项目曝光,它是一级发行与二级交易的联动枢纽。
这一阶段,功能爆发远不止于Raydium:
某DEX在Uniswap模型上加入了交易挖矿、治理代币、社区治理与"Onsen"孵化池,形成了治理型DEX生态;
另一个DEX则结合链游、NFT市场与链上彩票等功能,在某公链上完成了DEX平台化运营;
Velodrome(Optimism)引入了基于veToken模型的"协议间流动性调度",让DEX成为协议之间的协调器而非仅仅服务用户;
Jupiter则在Solana生态中通过路径聚合器角色串联多个DEX与资产路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链上跨协议聚合器"。
这一阶段的共同特征是:DEX不再是协议的终点,而是连接资产、项目、用户与协议的中继网络。
它既要承担用户交易的"终端交互",又要内嵌项目发行的"初始引流",同时还需要对接治理、激励、定价、聚合等一整套链上行为系统。
DEX,从此脱离"孤岛协议"的身份,成为DeFi世界的枢纽节点(hub primitive) - 一种高适配性、高可组合性的链上共识组件。
4. 第四代DEX:多链洪流中的变形生长,是聚合、L2与跨链试验
如果说前两代DEX的演化是技术范式的突变,第三阶段的Raydium是功能模块的拼接尝试,那么从2021年开始,DEX进入了一个更难归类的阶段:它不再是某个团队在主导"版本升级",而是整个链上结构倒逼它做出适应性的变形。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部署在Layer 2上的DEX。
Arbitrum和Optimism主网上线后,以太坊上的交易高Gas成本不再是唯一选择,Rollup结构开始成为新一代DEX生长的土壤。GMX在Arbitrum上采用预言机定价+永续合约的模式,以极简路径和无LP池的结构,回应了"AMM不足以解决深度"的问题。而在Optimism上,Velodrome则借助veToken模型,尝试在协议间建立起流动性激励的治理协调机制。这些DEX已经不再追求通用性,而是以"生态配套设施"的方式扎根于特定链上。
与此同时,另一类结构补丁也在同步成形:聚合器。
当DEX变多,流动性碎片化的问题很快放大,用户在链上"去哪交易"逐渐变成新的决策负担。从2020年上线的1inch到后来的Matcha、Jupiter,聚合器承担起一种新角色:它们不是DEX,却统筹了所有DEX的流动性路径。特别是Jupiter,在Solana链上的快速崛起,正是因为它精准填补了路径深度、资产跳转和交易体验上的空白。
但DEX的结构演化并未止步于链内适配。2021年之后,ThorChain、Router Protocol等项目陆续上线,提出了更激进的命题:能否让交易双方根本不在一条链上,也能完成互换?这类"跨链DEX"开始尝试通过自建验证层、消息中继或虚拟流动性池等方式,解决链间资产流通问题。虽然协议结构远比单链DEX复杂得多,但它们的出现释放出一个信号:DEX的演化路径,已经脱离某条公链,而走向链间协议协同的时代。
这一阶段的DEX很难再用"类型"来归类:它可能是流动性入口(1inch),也可能是协议协调器(Velodrome),更可能是链间互换机制(ThorChain)。它们不像上一代那样"设计出来",而更像是"被结构挤出来"的。
到了这一步,DEX已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环境反应 - 一个用来承接网络结构变迁、资产跨链跳转、协议间激励博弈的适配性产物。它不再是"产品更新",而是"结构演进"的体现。
二、当定价、流动性与叙事交汇:DEX如何"走进"Launch
回顾前四代DEX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一件事:它们之所以持续演化,从未是因为某个功能设计得更巧,而是它们不断在回应链上的真实需求 - 从撮合、做市,到聚合、跨链,DEX每一次转型,背后都是一个结构性空缺的自然填补。
到了这一阶段,DEX已不再是某条链上的一个"功能点",它更像是链上结构变化后的"默认适配层"。不管是项目想做激励、协议要引流、跨链想聚合,DEX都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多"调度"与"协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