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模型不是资产,责任才是?OpenLedger 的部署者责任机制解析】
在传统 AI 系统中,模型一旦部署便很难追溯其背后的开发与训练者,更遑论对模型输出结果的责任归属。然而,AI 越来越深入关键决策流程,从金融交易、医疗判断,到舆论生成、舆情干预,模型的责任问题已经从技术争议变成现实痛点。OpenLedger 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方式——通过“部署者责任机制”重新定义模型在链上的治理与信任逻辑。
一、链上模型不只是“资产”,更是“责任节点”
OpenLedger 的设计核心之一是:链上模型部署并不意味着拥有,而意味着责任。每一个部署上链的 AI 模型都带有一个部署者的链上身份标识,这种身份不仅具备经济权利(如分润),也附带责任义务(如风控与申诉响应)。这类似于智能合约开发者在以太坊上的责任归属,但更进一步嵌入到了 AI 模型的执行语境中。
(1)每个模型合约的部署者地址在调用时会被记录,成为链上公开追踪的基础;
(2)当模型出现误导性输出或遭到质疑时,用户或社区可以针对该模型提出“归因挑战”;
(3)挑战一旦成立,部署者需就其训练数据来源、推理逻辑或行为结果作出解释,甚至承担惩罚性代币抵押风险。
二、“归因挑战”机制与模型问责
OpenLedger 在测试网中已引入初步的挑战机制:任何地址都可对特定模型调用提出挑战,并提交可验证的输出异常数据。此机制背后的核心理念,是让模型调用不仅具备经济激励,还附加“声誉成本”,从而倒逼部署者更审慎地进行训练、微调与上线发布。
这一挑战机制的链上执行依托于 OpenLedger 的 PoA(Proof of Attribution)系统,通过记录模型训练数据、验证者参与、调用轨迹等信息,构建 AI 输出的可审计路径。它不仅是模型责任的凭证,也为未来构建更复杂的链上模型治理打下基础。
三、开放模型部署 vs 风控机制的平衡
当然,模型部署责任机制也意味着一定的进入门槛。OpenLedger 并不打算“一刀切”地限制部署,而是设置了多层责任权重机制。对于未经验证或由低信誉地址发布的模型,系统将降低其展示权重与调用优先级;相反,那些通过社区验证、训练溯源完善的模型,将获得更多激励与调用机会。
这种设计在保持模型部署开放性的同时,引入社区风控与经济博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可信模型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责任意识也变成模型开发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小结
OpenLedger 试图打破“模型即商品”的思维,将模型视作一种持续运行的责任节点。这种转变或许尚处早期,但它对构建一个可治理、可信任、可审计的 AI 网络生态至关重要。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责任机制的设计不再依赖单点仲裁者,而是通过技术与博弈设计,为模型赋予了“行为主体”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