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贸易格局变化引发争议 美元储备地位面临挑战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近期,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大规模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造成了重大冲击。这一举措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引发了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各方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自由市场和全球贸易是有益的。贸易本质上是自愿的行为,只有当双方都认为能从中受益时才会进行。因此,贸易并非零和博弈。国家间长期存在贸易不平衡也有其合理性。我们认为,所有形式的关税都是有害的,包括所谓的"互惠关税"。这些关税措施无疑会损害全球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然而,关于国际贸易不平衡的成因、运作机制以及关税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仍存在巨大分歧。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美国政府的观点
在美国政府看来,美国多年来一直是贸易伙伴国的受害者,巨额贸易逆差就是明证。这些贸易逆差主要源于某些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欧盟和日本)的保护主义政策。美国政府用来计算"互惠关税"的方法表明,他们认为持续的贸易逆差没有正当理由,完全是保护主义造成的。
美国政府认为,这些保护主义政策主要包括:
美国政府认为,这些政策导致美国制造业基础萎缩,使美国工人陷入严峻的经济困境。美国工人群体是政府"重振美国"政策的重要支持力量。通过最终实现公平竞争,美国消费者将更多地购买国产商品,从而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和经济繁荣。
储备货币视角
有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对贸易的看法显示出对经济学的误解。事实上,美国从贸易逆差中获益颇丰。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了亚洲低工资劳动力生产的廉价商品,以及中东石油带来的价格优势。相比之下,亚洲工人在艰苦条件下长时间工作,却只能获得微薄报酬。这实际上是美国多年来成功施展的一种策略。美国以某种方式说服贸易顺差国将资金投资于美国,维持美元强势,延续这种有利于美国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非金本位制度下,贸易赤字不会导致美国失去宝贵的黄金储备。美国可以长期维持赤字而几乎不受影响。这种观点与美国政府的看法截然相反。
然而,这种状况并不可持续,因为贸易逆差会随时间累积。之所以能维持如此之久,主要是因为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当各国向美国出口商品时,他们会将收益投资于美元资产,维持这一体系的运转。但随着时间推移,累积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崩溃,美国人的实际收入可能会大幅下降。为避免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美国投资者应该增持黄金和比特币等资产。
美国一直采取多种措施试图维持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其中一些措施是不为人知的。一些较为极端的政策包括:
这种观点与美国政府对全球贸易的公开立场存在明显矛盾。美国政府指责某些国家操纵本币贬值,而美国自身则在维持美元升值,有时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
为突出这种矛盾,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近期试图阻止金砖国家创建一种与美元竞争的货币。如果金砖国家成功,这可能会削弱美元并促使其他货币升值。这似乎与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制造业复兴的目标相悖。美国政府最近的关税措施和对金砖国家操纵货币的指责,似乎是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政策。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当前政府,也普遍存在于美国政界。
根据储备货币的观点,美国的政策目标是支撑美元,而部分国家则计划终结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这种关于全球贸易的观点在比特币爱好者中颇受欢迎。一些著名分析师也支持这一观点。根据这种观点,美元正面临高度不确定的时期。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崛起对美元霸权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这些国家可能会逐步减少使用美元作为主要贸易和结算货币。因此,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会在某个时点受到削弱,石油、黄金甚至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美国新的关税政策可能对美国特别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出口国将看到贸易顺差下降,它们每年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和其他美国资产的资金将减少。随后,它们可能开始出售现有的美国资产,以促进国内消费,弥补对美出口的损失。这可能成为引发美国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并削弱美元的地位。
资本流动视角
关于贸易失衡,还有另一种较少被提及但值得关注的观点。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如果一个国家有贸易逆差,其资本账户中就必须有相应的盈余,反之亦然。但究竟是哪个因素在驱动另一个因素?可能是某些国家的劳动者生产出美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这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而导致美国的资本盈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外国投资者希望进入美国市场,这导致了美国的资本盈余,进而导致贸易逆差。
这种观点对美国更为积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这些公司更注重利润和股本回报率。美国企业文化也比其他地区更重视精英管理,而不是过分依赖人际关系或个人背景。这有助于美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巨头,全球投资者都希望投资这些高质量、高增长的公司。
许多海外投资者也希望将资本转移到美国,以规避本国可能的资产没收风险。相比之下,美国拥有更强大的法治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因此,美国政府认为某些国家一直在操纵本币贬值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些国家可能一直在试图阻止资本外流。根据这种观点,美国的这些优势导致了巨额资本账户盈余,进而导致了巨额贸易逆差。因此,持续的贸易逆差可能不是问题,而是成功的标志。这取决于背后的驱动因素。
我们认为,这些经济因素在推动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方面比地缘政治因素更为重要。单纯依靠外交政策来维持美元地位的效果可能有限。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为某些不当的外交政策辩护。一些安全机构可能仍然认同储备货币理论,即使它现在可能已经过时。即使其他法定货币难以与美元竞争,黄金仍然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某些机构可能仍需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抑制黄金。也许一些当权者希望全球贸易以美元进行,不是为了维护美元价值,而是为了获得更多对全球事务的控制权,增强他们阻止支付和冻结全球资产的能力。
如果认同这种观点,即使相信"关税总是有害的",美国政府的新政策可能不会立即摧毁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当然,这仍然是一种税收,会损害美国企业并削弱经济,但美元的主导地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结语
全球经济体系极其复杂。储备货币观点有其合理性,贸易逆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账户盈余。但同样的情况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资本账户盈余推动贸易逆差的说法同样有道理。实际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全球贸易格局至关重要。对美国而言,这两个因素都非常重要,分析时不应忽视任何一方面。美国政府对贸易的某些看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政客在谈论货币操纵问题时显得前后矛盾。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美国政府对贸易的整体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问题的。关税实质上是对美国民众的征税,将削弱美国经济。美国中产阶级可能是全球化的相对失利者,而精英阶层则获得了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逆转全球化就能让中产阶级成为相对获益者。如果美国政府彻底改变税收政策,用关税取代所得税,恢复到1930年代之前的经济政策,那将是另一个问题,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当然,还有一些阴谋论值得一提。有人认为美国政府宣布这些关税是为了故意引发经济动荡,迫使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以降低收益率,从而使美国能以较低的利率为其债务再融资,推迟无力偿还债务利息的危机。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概率不大。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最简单的解释通常是最合理的:美国政府只是单纯地认为关税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