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策略资本运作解析:比特币巨鲸如何玩转美股资本市场

比特币投资巨头的资本运作之道

微策略最初是一家专注于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企业软件公司,但自2020年起,其重心显著转向比特币投资。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债募集资金来购买比特币,使其成为美股市场的焦点。2025年2月6日,该公司宣布正式更名为Strategy,当时数据显示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471107枚比特币,约占全球比特币总供应量的2%。到2月21日,公司已经囤积了近50万枚比特币,价值超400亿美元。

微策略本质上是通过资本结构设计,把股票市场变成比特币提款机——以发行新股/可转债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加仓比特币,再用比特币持仓反哺股价估值,形成与加密资产深度绑定的资本闭环。凭借美股特有的这套高溢价融资机制,微策略不仅在比特币概念股中独占鳌头,更用股权增发与币价操控练成了一套获美股市场认证的"炼金术"。

Michael J. Saylor的战略赌注:比特币的溢价增发与资本操控

股价投机背后的动力

微策略的融资方式主要通过股票和债券的结合来完成资金募集。在最初阶段,它依赖于发债和自有现金储备,甚至还有一些普通股和可转债。发普通债券需要支付利息,但当时公司的软件业务带来几千万美元的正向现金流,足以支付这些债务的利息。

在本轮周期,公司大规模使用了ATM(At-the-market)股票增发机制,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卖股票。微策略通过股票增发和债券发行相结合的策略来玩资本市场的"炼金术"。在杠杆率较低时,通过增发股票快速筹资买入比特币,借此加大杠杆,并在比特币上涨时提高自己的估值溢价。在牛市期间,其溢价一度高达300%。

随着时间推移,市场逐渐察觉到微策略在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开始回落,溢价也随之缩小。同时,杠杆率下降,公司逐渐转向发债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变化使得微策略买入比特币的节奏放缓,市场上的比特币需求也开始减弱。

微策略本质上是玩了一场"溢价对冲"的游戏。它通过高溢价出售股票来筹资购买比特币,当溢价下跌时转向发债。这种模式为公司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去操作比特币的买入,尽管市场在逐渐意识到这些操作后对其股票热情减弱。

从整体来看,微策略在不同周期使用不同的融资策略,既利用了股票市场的高溢价优势,又通过债券来稳步加杠杆。对比特币来说,微策略的节奏变慢可能意味着短期内比特币上涨的动力减弱;而对微策略来说,这种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使得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灵活应对。

Michael J. Saylor的战略赌注:比特币的溢价增发与资本操控

"持有比特币,永不卖出":创始人的加密圣战

Michael J. Saylor过去的比特币推广对整个比特币行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他通过频繁露面、接受采访、发表演讲,不仅让比特币出圈,还吸引了一大批机构投资人进入市场。目前微策略和ETF是比特币市场的两大主要买家,微策略的操作更引人注目,因为它采取只买不卖的策略。

Saylor的营销手段令人印象深刻,他曾表示已立下遗嘱,打算在死后销毁个人持有的比特币私钥,完全从流通中抹去这些比特币。这种"教主级别"的操作,仿佛显示了他为比特币行业做出了永恒的贡献。虽然无法确定他未来是否会兑现承诺,但这番言论无疑给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

事实上,微策略的比特币并不由Saylor本人及公司直接控制,这些资产被托管在Fidelity和Coinbase Custody这两家可信的第三方机构,符合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管要求。

Saylor不仅是比特币的大力推动者,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立场甚至比一些早期投资者更为极端。在ETF出现之前,他就将微策略打造成类似比特币ETF的存在。据传,特斯拉决定购买比特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Saylor的建议影响。

近期,Saylor的言论显示他支持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美国应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袖,并推动所有资产上链、代币化。他不再局限于比特币,而是看到了区块链技术在广泛领域中的潜力。这种开放态度也让他在区块链行业中获得了更多认同。

Saylor甚至提出了将比特币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设想,以扩大美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他描绘了一个全球链上经济的愿景,预示着未来全球经济可能会走向更加去中心化的金融格局,甚至可能出现一个超越主权国家的赛博金融体系。

在这个未来格局下,资本流动和监管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如果美国主导这一链上经济,全球其他国家或组织将面临更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即使各国监管机构试图通过传统手段控制资本流动,但在去中心化的链上经济面前,这些手段可能变得无力。

Michael J. Saylor的战略赌注:比特币的溢价增发与资本操控

资产博弈的莫比乌斯循环

目前比特币价格较高位已跌至8.7万美元附近,而微策略的持仓成本约为6.6万美元。如果比特币价格跌破微策略的购买成本,市场会发生什么?

在上一轮熊市,微策略的处境比现在更糟糕,净资产曾出现负数。虽然这种情况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极为罕见,但微策略并未清盘或被迫出售比特币,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债务到期时间还远。

微策略创始人Saylor几乎拥有48%的投票权,这让任何试图发起清盘的提议变得非常困难。即便在公司财务状况紧张时,债权人和股东们也难以轻易提出清盘要求。

假如比特币真的跌破持仓平均成本,微策略的股票是否会陷入"死亡螺旋"?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上一轮熊市就被提出过。当时微策略净资产为负,市场恐慌情绪严重,但现在的投资者应该更有经验,不会像当时那么惊慌。

Saylor和他的团队实际上拥有一些灵活的手段来应对市场波动。他们可以选择发债、增发股票,甚至用持有的比特币作为抵押来借钱。微策略目前拥有约400亿美元的比特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抵押这些资产来获取资金,即使价格下跌,也可以通过补充抵押品来避免被迫出售。

而且他们的主要债务最早要到2028年才到期,在此之前没有人能逼迫他们做出不利决策。暂时来看,即便比特币价格波动,微策略也不会立刻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也不太可能被迫出售比特币。

更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主权资金和机构已开始将比特币视为储备资产,这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比特币的长期前景依然被看好。据传,像阿布扎比这样的国家已经开始购买大量的比特币ETF,这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和机构进入比特币市场。尽管短期内比特币价格可能还会波动,但长期来看微策略的策略似乎与市场大势吻合。

总的来说,虽然比特币价格波动可能给微策略带来一些短期压力,但考虑到他们的债务期限和市场趋势,目前并没有清盘或被迫出售比特币的风险。相反,他们可能会利用当前市场环境继续增加比特币持有量,进一步巩固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地位。

财富引擎还是加密寒霜?

微策略的资本运作模式恰逢其时,但MSTR的股票是否值得投资?个人观点,对于加密业内人士来说,MSTR的赔率大于直接参与比特币,MSTR整体更像是比特币的加速器版本。

微策略表面上是一家专注于商业数据分析的软件公司,但实际上其运作模式已完全转向比特币资产囤积。MSTR带有杠杆效应,因为公司持有大量BTC,并可能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增持,这放大了其股价对比特币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当BTC上涨时,MSTR可能涨幅更大,反之亦然。

其股票从年初的68美元一路飙升到现在约400美元,涨幅甚至超过了许多知名公司如NVIDIA、Palantir和Coinbase。有人认为这是创始人通过一种"无限资金外挂"的操作模式成功推高了股价;也有人批评这类似于庞氏骗局,并担忧它可能引发下一次加密货币市场崩盘。

微策略目前的比特币投资收益大大超过其传统业务收入。尽管软件业务收入在过去数年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滑,但微策略通过不断发行债券和稀释股权,筹集资金购买更多比特币的方式实现了公司整体利润上涨。这种操作为公司带来了一定风险,因为核心业务无法带来显著利润,所有前景都压在了比特币价格上涨上。

公司通过发行无息的可转换票据进一步推高了融资能力。这些票据允许投资者在未来将其转换为公司股权,但转换价格远高于当前股价。表面上看,这似乎对投资者不利,但实际上,票据持有者享有优先清算权,能够降低风险。而微策略则可以通过这种融资方式继续囤积比特币,推动其股票和比特币价格的双重上涨。

这套玩法非常聪明之处在于成功将风险从公司本身转移到了股市上。通过发行可转债融资,然后用这些钱买比特币,等到债务到期时如果公司股价足够高,债权人就会选择将债务转成股票,而不是要求公司还钱,这样一来债务问题可完全转移到股票市场,所以股票市场的多空头赔率整体大于加密市场。

Michael J. Saylor的战略赌注:比特币的溢价增发与资本操控

BTC-0.9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解码先生vip
· 6小时前
这一波玩明白了 巨鲸就是狠
回复0
governance_ghostvip
· 6小时前
btc收割机牛啤!
回复0
ForkMongervip
· 6小时前
又一次治理漏洞……但这次是与股票有关。真聪明,老实说。
查看原文回复0
OneBlockAtATimevip
· 6小时前
真有一手 牛B的玩法
回复0
YieldChaservip
· 6小时前
btc打工人真行
回复0
链上考古学家vip
· 6小时前
牛哇 这波资本玩得真花
回复0
熊市修行僧vip
· 6小时前
差不多也就是个加杠杆的老韭菜罢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